感謝朵拉的通知。讓我在一個月前報了這麼好的一堂講座。

我沒有小孩,但當我看到大綱中的這兩項,就讓我毫不猶豫的送出了報名表。

◎關於忿怒:現代父母如何重修「生氣」這門課

◎關於培養自己:現代父母該如何更積極的培養自己

(其他的大綱我沒有在報名時先存檔下來,現在都找不到了,殘念!)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我的家庭很奇特,因為我找不到其他形容詞來說。

沒有母親的童年,曾經讓我在求學路上很自卑,但我從來沒有向人提及過這樣的感受。

父親的續弦,我不想多做評論。畢竟我們都已長大,對自己人生負完全的責任才是從今爾後的重點。

而更在自己結婚之後讓我明白,夫妻乃至兩個家庭之間的事情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。我的選擇是讓父親的第二段婚姻簡單化,一切只要他們好,就好。

父親一直以來的威嚴,甚至行為,帶給我很大的陰影。那是我不願承認,也無法否認且只有自己知道的事實。

過去的我,不停地在忍受與爆發中輪迴。每每爆發時,我彷彿是靈魂出竅般,能站在一邊看著發狂中自己,而且真的覺得那人可以送精神病院。

過去太多的憤怒與怨恨,常壓著的我喘不過氣。

隨著年歲漸長,我慢慢體悟到或許這些的出口不該是忍無可忍的發狂爆發。

我想從身邊別人的指導與經驗裡,去找尋我能接受且複製的方法。

這一切需要時間,而時間的確能沖淡很多不美好。

在有能力面對前,將這個結擱著,或許是最好的辦法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所以這也是為何一看到這個講座的大綱時,馬上就按下了報名鍵。

曾在訪談節目中看過洪蘭的專訪,溫柔風趣且快節奏的思考與言談很吸引我,讓我就是覺得這個人好棒。

整場演講的時間控制的相當好,整整兩個小時裡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著,甚至抄著筆記。

打破我原本一專心安靜下來就會睡著的恐懼感.......整場我都醒著ㄝ!

不但如此,會議廳裡還有好多人即使沒位置都要站著聽,很多父母親趁著週末到四號公園溜小孩的同時帶小孩一同來聽演講,但過程中也都沒有任何吵鬧或喧嘩。


同行的莫莫整理出了很完整關於親子教育這一塊的筆記,分享請見此


即使還尚未有小孩的我,在這場專講親子關係的演講中,仍然有些很棒的點,帶給我反覆的思考。


  • 教育要因人而異,依照個人成熟的順序。

我覺得,不但教育如此,甚至夫妻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。

兩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,不同的成長環境。即使是孿生兄妹,也都會有不同的脾性,更何況原本陌生的兩人。

而這中間的相處就是靠磨合,靠培養出新的默契。但這些都不能著急,越急只會帶給對方更多的挫敗感而更生抗拒。

或許溝通與時間就是最好的橋樑,等到某天時間到了,那根筋突然開了,一切就通了。

這讓我想到小時候,對要寫出『文章』有極大的恐懼,從小父親就規定天天要寫日記讓他檢查。這簡直是恐怖恐怖恐怖到極點的事情,所以我連寫流水帳都有障礙。

可想而知,這根本沒訓練到我的作文能力。所以從小到大每一次的作文課都讓我痛苦的想死,更別說在聯考時跌破老師眼鏡的低分。

但鬼知道我現在一上Blog就寫不停........ 是說開竅開的晚也不是我的錯,這基因又不是我決定的,雖然寫的廢話連篇,但我總算是忘記了先前的恐懼,能掰出東西就給自己拍拍手了。


  • 絕大部分的事實,都是經由『允許』而來。

一而再,再而三的抱怨之前,先暫停一下。仔細思考,自己在這整件事情中扮演著什麼角色。又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一切。

『無能為力』是種選擇,『視而不見』也是種選擇,『沉默以對』還是種選擇。

這些都是一種『允許』,只是不同的形容。

抱怨無法改善任何事情,而且只是一種單向的發洩。

認清、了解、改變。即使改變不了大環境,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態度。

思想→態度→行為→結果

最近我在重整對父親的想法,而也真的感受到了一些內心裡的改變,雖然目前為止仍是單向的,而且完全不確定這些會不會在一跟他接觸後再次發狂崩潰。

但我的念頭改了,不再想和他針鋒相對。我有200%把握可以讓他不好過,可我終究不會從中得到真正的快樂。

雖然我沒有雲淡風輕的信心,但我不允許自己繼續沈淪在那樣的憤怒中,這樣心境上的調整是我踏出的第一步。


  • 每個人做60%,重疊的部份就是體貼。

這是蔡穎卿(BuBu)所分享家庭成員間互動的經驗。

一個家是需要分工的,也需要彼此體貼。但體貼不是每個家庭成員各做到50%,而是60%。

如果是絕對性的分工,所分配到的是50%。這就像是兩個小圓。

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、都會有不小心忽略的地方。

如此遺漏的部份便帶來了抱怨,抱怨久了便造成疏離... 兩個小圓就越離越開。

而各做到60%,就像是一個個圓,彼此間就會有交疊。而這交疊的地方就是『體貼』

永遠對彼此感謝對方所付出的,因為沒有任何事情是『應該』對方做的。

這一段話一直在我心裡繞,對我過去所認知的『分工』有些許不同。

不管家裡的成員有哪些,經由分工而產生的抱怨一定或多或少,而過去一直不是真正明白該怎麼去紓解這樣的不滿。

如果家庭成員彼此間都能有這樣的共識,而家就是真正休憩包容的地方,那樣的氛圍讓人不戀家也難。


  • 兩隻手兩條腿,沒道理養不起一張口。

這是幽默的洪蘭教授所分享的一段話,這是她的父親告訴她的,當她年輕時正準備隻身出國念書,而父親表示可能無法給於全程的經濟支援。

我很認同這樣的觀念,這個社會不是沒提供工作機會,而是我們都只挑自己想做的。

社會既定的工作貴賤觀念很糟糕,對成人的壓力早已一路向下擠壓到學齡前的兒童,什麼都要補,什麼都要拼第一。

一個失衡的社會,根本連正常運作都會有問題。對各階層工作有歧視心的人對他人的付出沒有感激,最好真的要祈禱自己一輩子一帆風順.....

doing something is always better than nothing

所以結論是好手好腳的人,真的沒資格餓死啊。





這是一場聽不夠的演講,而會後開放的Q&A也很有趣,有好多父母為了親子教育而到場抄筆記學習,連舉手發問都很踴躍,不知道當年在課堂上有沒有這樣的熱情啊

說是演講,倒不如說是生活經驗分享,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,或許在這樣的分享中,大家能取得對自己有用的一部分回去咀嚼。那種經由體悟而帶來的改變,一定是更美更好的。



直到現在,每當我看到別人親子間的互動,那美好總是我所渴望的。

在我之上,我無法擁有那樣的經驗。

那我希望,如果有幸,在我之下,我能創造出那樣的美好。

我有一筆一筆刻畫出來的藍圖在心中,而也慢慢付諸在眼前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va  的頭像
    Alva

    All About Alva 艾娃享生活

    Al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